首页拳学资料名家论拳王芗斋 > 拳道中枢

拳道中枢(2)

作者:王芗斋

之气慨,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尊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著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据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不著象而成死板,一著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著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风吹草动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还以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相互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已身无物可求,执着已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总纲
  拳本服膺,灵空松腾,平易近人,理趣丛生。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
  存理变质,陶冶性灵,信义仁勇,悉在其中。
  力任自然,矫健犹龙,吐纳灵源,体会功能。
  不即不离,礼让谦恭,力合宇宙,发挥良能。
  持环得枢,机变无形,收视内,锻炼神经。
  动如怒虎,静似蛰龙,神犹雾豹,力若犀行。
  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歌诀
  古人多以歌诀之法,以为教授工具,谨师其意,略加变更,特编歌诀刊后,以饷学者。

  拳道极微细,勿以小道视,开辟首重武,学术始于此。
  当代多失传,荒唐无边际,拳道基服膺,无长不汇集。
  切志倡拳学,欲复古元始,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意在宇宙间,体认学试力。
  百骸撑均衡,曲折有面积,仿佛起云端,呼

关于我们   |   美国加州   |   美国夏威夷   |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