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形式,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留待史学家们去探求吧?
推手形式在中华武术体系中,普遍存在。只是由于派别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故而有了名称的不同。演手、粘手、黐手、搭手、拆手、推手等等。虽名称各异,但目的性相同。
推手形式的原始目的性,很简明,就是对练。通过对练,提高与稳定技术行为。操之愈熟,以备战时应用。这种传统学术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在沿用。至于这种观点的优劣,这里不加评论。但首先要明确的是,它只是训练的手段或方法,是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过程,不是拳术体现的最终形式!在真实搏击中,对上号的机会是极低微的,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让你判断后,再去对号入座。没有实作经历的人,才会说:『是反应灵敏不灵敏的问题』,或者说:『功夫不到家的问题』。作者相信只要是有过实战经历的人,才能领会「交勇者不可思悟」的真谛,胜负只在一瞬间。(指传统搏击规则:倒者为输,立者为赢。现代规则:打倒了爬起来再战,两者输赢判定是有分别的。)
意拳推手形式的定位,作者赞同意拳前辈赵道新先生与韩樵(星桥)先生(作者的父亲)的观点:『推手是提高技艺的训练手段』。在这一点上有与推手原始本意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意拳推手除了技术行为的追求,又增加了新的拳术理念内容,赋予推手训练形式向拳术深层发展的可行性与实践性。
意拳推手训练形式,在训练体系中归属『试力』范畴。首先要明确『试力』不是试谁的力量大或力量有没有增加,推手不是顶牛游戏。如果比谁的力量大,我们不妨去直接的做力量训练就可以了。
意拳推手训练的意义,作者近来将它定位在:推手形式的设定,是围绕『接触点』而展开的体认过程。简称『接触点』的体认研究。
接触点的体认研究,包括两大内容:技术行为的确认,自身条件的确认。
接触点是拳术搏击的实质,不论在空间任何位置,任何轨迹,不接触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这才是推手提高技艺的至高机理。不经过这样一个提高过程,什么『一触即发』、『有感皆应』,统统是一句空话、大话而已。
近些年,有人提议,将意拳推手竞技化,发展为比赛项目,名为提高、规范化、推广。作者认为,此议是意拳的大倒退,没落的加速。究其原因,定位有误!不明意拳推手形式为何而设,不明意拳推手意义所在,原理、机理不明,实不知其所为何?
定位的正确与否,是一个大原则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优劣探讨问题。定位错了,从此就错下去了。定位对了,即使实施中有错,属于修正、完善问题。「差之丝毫,谬之千里」,此言诚不谬也。
小结:
1、推手的历史很久远,无从考查,许多门派都有设立。
2、推手的原始目的性:规范、稳定技术。
3、意拳的推手形式的定位:推手是提高技艺的训练手段,是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作者研究定位:推手是围绕接触点的体认而展开的训练过程。简称接触点的体认。
5、接触点的体认研究:是拳术的实质研究或称之为拳术的深层次研究。包括两大内容:技术行为确认,自身条件确认。
6、意拳推手形式不具备独立向竞技化发展的性质和条件,不能作为竞技项目。
(如 为健康原因或表演性原因,尚可成立。 )
意拳推手不应该竞技化 韩竞辰
自拙文(《意拳推手的定位研究》)发表后,意拳同门之人和许多拳术界的朋友都通过不同信息途径,参与讨论。意见不一,实感有必要加以具体阐述以为公开响应。由有是篇。
一:推手定位
所谓定位,即是为什么会有推手形式,为何而设。推手形式成立的根据在于,在实战搏击中相互的接触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客观现象,没有了接触,什么拳都不存在了。中国拳术的特点,就是将如何去接触的一般化的表象过程(运动轨迹)的研究,深化到了具体接触瞬间中的实质性、高层次的研究领域。具体来讲,就是在接触瞬间如何将能量完整地作用于对方,或是如何使运动向有利于自己的趋向转化。正是由于这种深刻地研究,使中国拳术进入微观领域。作者在(定位)一文中,将推手形式定名为:接触点的研究,此之谓也。
同时也明确提出,推手形式在意拳完整训练体系中,归属试力范畴,分为自身试力与双人试力两部份。试力是一个将基础训练贴进实战的形成过程,因此意拳前辈明确提出:推手形式是提高技艺的手段。
从更深一层次来讲,推手形式在意拳训练中,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这一点认识,意拳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了!
了解清楚以上所述,为何而设亦在其中。
二:不是理由的理由
有人提出意拳推手形式可以作为竞赛项目的理由 :
1、是意拳训练体系中有推手形式的存在。我想只要是认真阅读了前面定位所述的读者,泾渭已经分明,无须赘言。
2、是意拳讲求一触即发,有人针对这一点刻意大做文章,曰:这是意拳推手的特点。好像真能推出什么特色来。熟不知,如果确实做到了一触即发,也就没有了推手的味道了。因为一经接触战斗已经结束了。一触即发是一个瞬间碰撞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瞬间能量转换的过程。瞬间是要点,是客观限定量,舍此即他。
以上两条理由,只是某些人的主观愿望,严重违背了事物的客观性,是不科学的,是不是理由的理由。
有关『打、发、控』的研究,另文论及。
三:半搭半散
现今在意拳同门中,有人推行半搭半散的训练形式,将这一形式,解释为由推手试力过渡到散手的训练过程。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实则是人为臆造的过渡过程,与客观背道而驰,仅仅是一种自圆其行的诡辩而已。半搭半散形式的成立有一个大前提,也是唯一的前提,就是对方必须摆一个死架子,等你前手搭,后手散,或者搭散并用,除此之外,是无法实施的。在所有搏击形式中(除了专门推手的人),很难见到搏击者摆个架子让对方去搭的。要清醒地知道,所谓搏击、是高速变速运动,俗语讲:“你来我往”。不是做游戏!谁去搭对方的手(架子),谁又肯让对方来搭,十足十的自说自话,自欺欺人!
四:小结
1、意拳推手作用,在于接触点的深刻研究,是提高技艺的手段,或者说是方法、是过程。
2、如果做到了一触即发,推手也就不存在了。
3、半搭半散形式是人为臆造产物,在真实搏击中是无法实施的。
4、作者明确反对,将意拳推手形式竞技化。意拳推手形式,归属试力范畴,是试力训练中的双人试力,如果一定要将它竞技化,那么正确的名称也不应该是推手竞技,而应该是试力竞技。我想同意将推手竞技化的朋友,也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吧?如果用诡辩一点的说法,这个可以成立,那么所有的基础功,都可拿来一比,我们比比谁的腿踢得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