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拳学资料名家论拳韩竞辰 > 我对意拳的认识

我对意拳的认识(3)

作者:韩竞辰

应加以研讨……若非实练练习,亦不易得,然终属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所谓“聪明者”,实属凤毛麟角特殊之人,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难入此极品。发人较之打人又进一层,其难点在于作用时间延长。治人较之发人又进一层,其难在于控制对方的能力。发人与治人功夫,必须是经过推手训练而得,推手训练是提高技艺的阶石,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推手”训练在意拳训练中的位置与意义。
  6.拳舞:它是习练意拳之人各项功夫的综合艺术体现。万不可依形式去追求!若论拳舞形象,其轻似鸿毛飘逸,其重似山岳不移,其静似处女,其动似伏豹腾空越,其快似脱兔,其慢似抽丝,其发力似无坚不摧,其柔似水银落地,其发声似黄钟大吕、其神变化万千,落于实处,学者当以“抽象虚实有无体认”处求之…
  七、杂谈
  1.个人经验:我个人从学练意拳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做过很多尝试,有失败,有成功,其中获益最大莫过于增广知识,因为最多的问题,出在理解上。老一辈人的文化意识与述理方式与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异,现代称之为“文化代沟”。如果你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只有增广知识,更重要地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加以对比,将传统武学、拳术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你将会发现自己很快进入新的天地,这是我的学习经验,同好不妨一试。
  2.殊途同归。这种说法在思维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它在客观追求中是不能成立的。 我这样讲,肯定会有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持反对意见。无妨,下面我们一起试用两点间的连线来加以分析(如图),依A点作为起点,B点作为终点。

  由图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a、b、c三条联线都可以从A点至B点。这时一定会有人笑,你的三条联线不正是说明了,殊途同归吗?我说你切莫笑得太早,如果我们将有限生命也看作线段,那问题就大了。bc线尚且不论,用你有限的生命线是否能走完a线都很渺茫,是不是,孔子尚且有“假我以天年”之叹!所以有许多的朋友和学员都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年代,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追求拳学、拳术,成功的人廖廖无几?答案就在于此。世间各方各行各业不都是如此这般吗?所以我告诉抱有“殊途同归”思想的朋友和学员,要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除了不懈努力之外,还要学会选择最佳途径,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3.意拳就是站桩
  现在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很多。我就碰到过几位,见面后大谈桩法如何如何,最终引出结论:意拳就是站桩,只要桩站好了,什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更有甚者:意拳技击就是用站好的桩法去撞击对方,煞有其事引用王老所述“谷应山摇一齐撞”,乍一,似很有见地,但过后仔细想来,漏洞百出,经不住推敲,如果只是站桩就能解决问题,那为何还要试力、试声、走步、推手、散手训练呢,如果我们用桩法去撞击任一死物,尚能做到,一个活泼泼的人,如何肯让你撞!拳学谚语尚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也是说拳要练,功也要练,抱有这种“站桩万有论”的人,实在是荒唐、幼稚,习者万不可迷信于斯。
  4.力的分析
  有人将意拳发力用机械力学的方法加以解释,例如:我们推一重物,物体质量越大,人体与地面夹角越小,甚至引用王老“消息全凭后足蹬”。我们不妨再推演下去,如果此时重物突然抽去,人体将是什么样子,夹角大尚可还原,夹角越小,跌倒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个顺力(实战运动中的采法、捋法等),后果不堪设想。只好用王老处方“守中、用中、枢得其环中”来治此种病症。运动讲的是变化,不可依机械力学来替代运动力学。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5.运动量
  有许多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运动的时间,站桩的时间,每一动作做多少次,诸如此类,我自己做过测试,如想进入竞技状态,最少要有四小时的系统认真训练,方可勉强进入量变质的行列。这也正是为何业余运动员同专业运动员较技很难取胜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往往有一个现象,不管是哪一项专业队员,在本队他可能是弱者坐冷凳,但到了社会与普通人比,他还是佼佼者,仅身体状态一项,普通人就无法可比。所以学拳之人千万不可以一时胜败,而认为自己所学的拳不好。影响胜负的原因尚有其它,诸如:场地,训练设施等等,此不赘述。

 

关于我们   |   美国加州   |   美国夏威夷   |   日本